全國詢價熱線
今年一季度,全國硬質合金產業延續了去年下半年以來的火熱行情,訂單滿滿。熱鬧的背后,行業是不是真的迎來了爆發增長?下一步的方向又在哪里?
5月26日,2021年《硬質合金》特邀學術報告會在我市舉行。行業*專家的觀點,或許能給我們大家帶來啟示。
深度整合是未來趨勢
株硬集團、中南大學、華中科技大學、中國礦業大學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學……這些,都是硬質合金領域響當當的“金字招牌”,而16名受邀前來的專家,都在其中擔綱。
隨著行業向縱深發展、兩頭延伸,對各環節也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,比如原材料供給。
硬質合金行業對產品端要求嚴格、劃分細致,但對于原材料領域聚焦不夠,因此,一些新開發的前沿高端硬質合金產品,還有一部分*產品依賴于進口原材料。
另一方面,前端的原材料冶煉環節,并不清楚后端生產需求,比如,冶煉環節對礦石中的鉬元素的要求極為嚴苛,而后端又相對有所降低,某些產品的生產甚至又要用到含鉬的鎢原料。
“現在,原料供給端和產品生產端的對接更加頻繁。”中南大學教授趙中偉表示,帶著需求企業給出的“命題”,高校正在研究,增加原材料的多樣性,覆蓋企業新增的個性化需求。
在行業形勢中國際鎢業協會統計多個方面數據顯示,受新冠疫情沖擊,2020年全球鎢及硬質合金消費量顯著下滑,在各終端應用領域的消費量中,交通運輸業受的影響*大,下降27%;其次是能源業(最重要的包含石油和天然氣)下降26%;采礦/巖石加工業下降14%。相比而言,受益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,我國的硬質合金行業在2020年反而獲得了收入與利潤水準的雙提升。盡管這是疫情影響“后遺癥”,但從近年來的數據分析來看,國際先進的行業企業依靠產品與服務轉型,對鎢金屬的消費量正在下降,但依然保持著遠高于國內同行的收入規模與利潤水準。
“不同之處在于,國際先進同行著眼長遠,持續高強度投入研發創新,及早進行了產品結構轉型,從硬質合金產品供應商轉型為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。”齊申說。也就是說,國外企業賣的已不是簡單的產品,而是幫助客戶處理問題的能力,而這正是我國硬質合金行業實現高水平發展應該學習和借鑒的地方。
邁向未來,我國硬質合金產業要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,企業也需要保持國際化的視野,加強自身研發創造新興事物的能力建設,逐步向解決方案服務商提升。
跨領域兼容空間巨大
此次學術報告會,由《硬質合金》編輯部主辦,硬質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、中國鎢業協會硬質合金分會承辦。
《硬質合金》期刊,由原株洲硬質合金廠創刊,至今已有59年,是國內專注于硬質合金領域*早創刊的科技核心期刊,已成為國內外學術界開展技術交流的重要平臺,被國家圖書館、美國國會圖書館、日本國會圖書館收錄。
自2008年以來,《硬質合金》期刊已舉辦了6次特邀學術報告會,范圍越來越廣,影響力慢慢的變大。此次報告會,是疫情之后*次業內的高規格大型學術交流活動,無論是報告數量還是參會人數,都創下新高。
行業*新的發展動向,在這里都可以一窺端倪。
智能制造時代的到來,對硬質合金產品的希冀更高。以智能化礦山開采為例,需要硬質合金刀具在現有基礎上再提升數十倍的壽命,而僅靠單一行業的研究和前進,已不足以滿足這樣的上漲的速度。
與此同時,金屬陶瓷、難熔金屬、超硬材料、復合材料等新興材料也在加速崛起。不一樣的材料行業的碰撞、互融,或許能夠找到新的發展路徑。
在此次的學術報告會上,多了很多其他產業的新面孔。“我們邀請了金屬陶瓷材料等行業的專家,以硬質合金為核心,通過拓寬領域、延伸方向,希望為企業和科研院所間搭起新的合作平臺。”《硬質合金》主編、硬質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徐濤說。因期刊權威性高,與高校交流頻密,加上又有3名院士編委、3名國際編委的技術加持,歷年來,通過期刊牽線搭橋實現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案例不在少數。
通過這一種形式,硬質合金行業有意吸引金屬陶瓷、難熔金屬、超硬材料、復合材料等領域的關注,推動跨領域項目、人才等方面的合作,開創行業高水平質量的發展新局面。
獲取更多關于硬質合金的相關資訊,或想找專業硬質合金廠家、生產硬質合金板材、長條薄片、沖壓冷鐓模、棒材、軋輥、分條刀、圓環、鎢鋼密封環、鎢鋼噴嘴、滾剪切刀具等。此外,我們公司還提供根據客戶圖紙、樣品或需求生產加工各類非標硬質合金產品,并能根據特定加工對象制定硬質合金工具整體生產定制解決方案等,敬請關注硬質合金網(m.uyrd.cn)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“硬質合金網”???????如有更多疑問也可以直接聯系我們市場部,聯系電話:0731-28827499。